>《直指》云∶七气者,喜、怒、悲、思、忧、惊、恐,或以为寒、热、恚、怒、喜、忧、愁,皆通也。
经曰∶背为阳,阳中之阴,肺也。肺为牝脏,牝者,阴也。
又曰∶诸气 郁,皆属于肺。
人有七情,病生七气,气结则生痰,痰盛则气愈结,故调气必先豁痰,如七情汤 以半夏主治,而官桂佐之,盖良法也。
太乙真人曰∶少言语,养内气。
象川翁曰∶精能生气,气能生神,荣卫一身,莫大于此。
黄帝问曰∶余知百病生于气也。怒则气上;喜则气缓;悲则气消;恐则气下;寒则气收∶炅则气泄;惊则 气乱;劳则气耗;思则气结;九气不同,何病之生?岐伯对曰∶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,故气上矣。喜则 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,故气缓矣。悲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,荣卫不散,热气在中,故气消矣。恐则 精却,却则上焦闭,闭则气还,还则下焦胀,故气不行矣。寒则腠理闭,气不行,故气收矣。炅则腠理开,荣 卫通,汗大泄,故气泄矣。惊则心无所倚,神无所归,虑无所定,故气乱矣。劳则喘息汗出,内外皆越,故气 耗矣。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故气结矣。
经曰∶气为精神之根蒂。(李东垣曰∶气者,神之祖,精乃气之子,气者,精神之根蒂也。)
又曰∶久卧伤气。
《西山记》曰∶近秽气,触真气,近死气,乱生气。
《正传》曰∶男子属阳,得气易散。女人属阴,遇气多郁。是以男子之气病常少,女人之气病常多。故治 法曰∶女人宜调其血,以耗其气;男子宜调其气,以养其血。
气生于谷 《灵枢》曰∶人受气于谷,谷入胃以传与肺,五脏六腑皆以受气。其清者为荣,浊者为卫,荣在脉中,卫 有脉外,营周不休,五十度而复大会,阴阳相贯,如环无端。
又曰∶上焦开发宣五谷味,熏肤,充身,泽毛,若雾露之溉,是谓气。
又曰∶气为卫,卫于外。
《正理》曰∶日啖饮食之精,熟者益气,此气生于谷,故气从米。
上气 《灵枢》曰∶邪在肺,则寒热上气,上 气者,呼多吸少,气息促急。
《内经》曰∶气有余则喘咳上气。
下气 《纲目》曰∶下气属心。
经曰∶夏脉者,心也。心脉不及,下为气泄是也。
又曰∶癫痫劳瘵者,若气下泄不止者必死。此真气竭绝,肠胃腠理闭塞,谷气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,故从 肠胃中泄出也。
河间曰∶肠胃郁结,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,故善噫而或下气也。
仲景曰∶伤寒阳明病,胃中有燥屎者,必转矢气下之即愈。转矢气,乃气下泄也。
短气 《明理》曰∶短气者,气短而不能相续者是已。若有气上冲,而实非气上冲也,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,似 喘而不摇肩,似呻吟而无痛,实为难辨之证,要识其真者,气急而短促是也。
仲景曰∶平人寒热,短气不足以息者,实也。
又曰∶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肾气丸主之。
《入门》曰∶气短者,呼吸不相接续是也。有结肿者,有停水怔忡者,有风湿相搏者,有素弱气虚者,大 抵心腹胀满者为实,为邪在里,心腹濡满者为虚,为邪在表。
东垣曰∶气短,小便利者,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 补之。
《入门》曰∶气散则中虚,倦怠无力,短气不足以息,宜调中益气汤、人参养荣汤。
《脉经》曰∶寸口脉沉,胸中气短。
少气 《纲目》曰∶少气者,气少不足以言也。
《灵枢》曰∶肺藏气,气不足则息微少气。
又曰∶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。
又曰∶肾主气,肾虚则少气乏言,吸 吸骨酸,懈惰不能动。
又曰∶膻中为气之海。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。
《内经》曰∶怯然少气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气消索也。言而微,终日乃复言者,夺气也。宜生脉散。
易老曰∶真气虚弱,脉弱懒语,宜四君子汤、参 益气丸。
东垣曰∶内伤脾胃,致中气虚少,宜补中益气汤、益胃升阳汤。
《活人心法》曰∶气虚发热,百脉摇动,有如虫行,相火自足上升,心常烦悸,头重脑闷,黄 二钱,人 参、甘草各一钱,当归五分,五味子九粒,煎服,名黄 汤,乃清和调匀,镇定之剂也。
气痛 《入门》曰∶人身元气与血循环,被横行脏腑之间,而为疼痛,积聚 癖,壅逆胸臆之上,而为痞满刺痛 等证。多因七情饮食,郁为痰饮,初起宜辛温开郁,行气豁痰消积,久则宜辛寒降火除根。气滞上焦为心胸痞 痛,宜枳橘汤。气滞中焦为腹胁刺痛,宜木香破气散。气滞下焦为腰痛疝瘕,宜四磨汤。气滞于外,则周身刺 痛,或浮肿,宜木香流气饮。
气逆 《灵枢》曰∶黄帝曰∶何为逆而乱?岐伯对曰∶清气在阴,浊气在阳,荣气顺脉,卫气逆行,清浊相干,
乱于胸中,是为太 。 与闷同。故气乱于心,则喘心密默,俯首静伏;乱于肺则俯仰喘喝,按手以呼;乱于 肠胃,则为霍乱,于臂胫则为四厥;乱于头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