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厥逆,头重眩仆。
《入门》曰∶气逆者,气自腹中时上冲也。
丹溪曰∶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,此上升之气,自肝而出,中挟相火,其热为甚,自觉其冷,非真冷也。
又曰∶气之上逆,属阳,无寒之理,恶寒者乃火极似水也。
《入门》曰∶散火之法,必先破气,气降则火自降矣。
气郁 丹溪曰∶气之初病,其端甚微,或因七情,或感六气,或因饮食,以故津液不行,清浊相干,自气成积,
自积成痰,气为之郁,或痞或痛。
《正传》曰∶气郁而湿滞,湿滞而成热,故气郁之病,多兼浮肿胀满。
《入门》曰∶郁者,病结不散也。交感丹治诸气郁滞,一切公私拂情,名利失志,抑郁烦恼,七情所伤,
不思饮食,面黄形羸,胸膈痞闷诸证神效,大能升降水火。香附子一斤,长流水浸三日,取炒茯神四两,捣末 蜜丸,弹子大,每一丸细嚼,以二陈汤送下。
气不足生病 《灵枢》曰∶邪之所在,皆为不足,故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。中 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,肠为之苦鸣。下气不足,乃为痿蹶心 。
又曰∶上气不足,推而扬之;下气不足,积而从之,阴阳皆虚火自当之。
《入门》曰∶七情总发于一心,七气总隶于一气,气,阳也,动则为火,故以降火,化痰,消积分治之,
大概气虚,四君子汤,气实,小乌沉汤,火多合黄连解毒汤,痰多合二陈汤,积多合平胃散。
丹溪曰∶久患气证,气不归元,久服药无效者,破故纸为君。(破故纸炒一两,茴香炒、乳香各五钱为 末,蜜丸梧桐子大,空心白汤下五十丸。)
方氏曰∶气病用气药而不效者,气之所藏,无以收也。盖肺主气,肾藏气,青木香圆、木香顺气丸皆用破 故纸,所以使气升降,而归于肾脏也。
《入门》曰∶气病通用二陈汤。(上焦气滞加枳壳、桔梗、香附、砂仁。中焦气滞加浓朴、枳实、三棱、
蓬术。下焦气滞加青皮、木香、槟榔。气痛加枳壳。气实加乌药、香附。气虚加参、术、木香。)
丹溪曰∶治上升之气,用芩、连、栀子、香附。
又曰∶气无补法,世俗之言也。不思正气虚者,不能营运邪气,着而为病。经曰∶壮者气行则愈,怯者着 而成病,苟或气怯不用补法,气何由行?
又曰∶气郁须用川芎、香附、栀子、芩、连。
又曰∶木香行中下焦气。香附快滞气。陈皮泄逆气。紫苏散表气。浓朴泄卫气。槟榔泄至高之气。藿香上 行胃气。沉香升降真气。脑麝散真气。凡此皆泄气之标,不能治气之本。
痰中带血丝者,此阴虚火动,劳伤肺脏也。
凡吐血吐于水碗中辨之,浮于水上者,肺血也。
《内景》曰∶肺之为气三焦起。
又曰∶会厌,声音之门户。
又曰∶下溉喉咙神明通。
又曰∶璇玑、玉衡、色兰圩。
又曰∶重中楼阁十二环。
《中景》曰∶下念喉咙十二环,自下通流两乳间。
《外景》曰∶绛官重楼十二级。
《人镜经》曰∶会厌缀于舌本之下,正应乎气管之上。气管即喉咙也。居于前,主持呼吸,为声音之门户。
又曰∶吸门十二节,上三节微小,下九节微大,第四节乃结喉也。结喉可容得上三节于内,如进饮食,则 结喉即起套于上三节之外,直抵于会厌之下而掩之,令水谷不得而漏入焉。一或误投之,即发呛而不已。
又曰∶肺白象金,肺得水而浮,金得水而沉,何也?然肺者非为纯金也,辛,商也,丙之柔。大言阴与 阳,小言夫与妇,释其微,阴婚而就火,其意乐火,又行阳道多,故令肺得水而浮也,肺熟而复沉,是辛归庚 也。(始由从化,终则归元。)
又曰∶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膈上者,何也?然心者血,肺者气,血为荣,气为卫,相随上下,谓之荣卫,
通行经络,荣周于身,故令心肺在膈上也。
《内景》曰∶肺部之宫似华盖。
又曰∶过华盖下,清且凉。
又曰∶还过华下,动肾精。
又曰∶肺之为气三焦起,开通百脉血液如。
又曰∶津液醴泉通六腑。
又曰∶肺属金,律应黄钟,象金石之有声也。
经曰∶金王于秋,相于季夏,废于冬,困于春,死于夏。其王日庚辛,王时日晡。困日甲乙,困时平旦。
其死日丙丁,死时禺中。(晡音逋,申时也。禺中,日中也。禺音鱼,日在己日禺中。)
又曰∶肺者气之本,魄之处也。
又曰∶五气入鼻藏于肺,肺有病,鼻为之不利。
又曰∶脾胃一虚,肺气先绝。
又曰∶肺热病右颊先赤。
又曰∶损其肺者益其气。
又曰∶肺俞在背第三椎,募在胸傍中府。(俞为阳。扁鹊传作输,犹委输之输,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。募 为阴。犹募结之募,经气聚于此也。)
又曰∶肺气虚则鼻息不利,少气。实则喘喝。(音褐。)胸盈仰息。
又曰∶肺病热者,先淅然厥起毫毛,恶风寒